入职一年,我丧失了说“不”的能力

入职一年,我丧失了说“不”的能力

入职一年,我丧失了说“不”的能力

入职新公司的408天,是我职业生涯中变化最多、感受最深的一年。

这一年,我几乎没有时间停下来反思和学习,甚至连去年年初立下的“每月读一本书”的目标也早已搁浅。工作占据了全部生活,连在小红书的更新也变得稀少。正因如此,我更迫切地想要记录下这一年中的得与失,尤其是我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说不”的能力。


我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自己不会说不?

也不知是哪天,也许是工作到烦躁,也许是意识到了自己做出了什么样的垃圾出来,我突然感觉到一件可怕的事情,我不会说“不”了。

当我意识到这个事情的时候,我第一时间便跟几个饭搭子聊了起来。 我们拿着一杯刚从瑞幸买的咖啡,走在公司附近的园区,想着逛一圈在回到牛棚中。

我说:“我最近发现了一件很恐怖的事情,我不敢说“不”了。我已经不记得我多久没有拒绝平庸,甚至差劲的方案了。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他们也有同感。

我们便在聊,究竟是导致我们丧失了说“不”的能力。


为什么我丧失了说不的能力?

我回顾这一年以来,我认为有三个原因。

其一,作为 AI 赛道的业务,AI时刻在变,发展非常迅速,所以导致有不断的需求变化,我们的工作量很大,排期都非常的短,这导致我们在每一个需求当中,前期思考的时间过于短。

从客观来看,不允许我们有过多的思考,这导致我对于需求的了解并不透彻,并没有自己的理解,只不过是在依靠基础能力来输出。

这让我想起德国哲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的书,那本书叫《单向度的人》。

马尔库塞认为“单向度的人”是指那些失去了“否定、批判和超越能力”的人。他们被技术理性和社会的同质化力量所控制,无法从现有社会模式中提出真正的反思和批判,思想趋于单一,丧失了想象力和自主性。

虽然这本书是在批判工业时代的人们,但我感觉却是在映射信息时代的我,失去说“不”的能力,不再批判恶心的设计,从事机械麻木的工作,不再追求最优的方案,丧失了想象力和自主性,我的方案不是我的,是团队的“结晶”。

这就是我,在信息时代一个《单向度的牛马》。

其二,设计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一抹五彩的灰。方案必然有取舍,我们无法满足所有人,所以思考我们为谁而做很重要。但这是一些相互妥协的环境,平衡各方利益产出一个普通的方案是整个流程的主基调。所以,无论是从本岗位领导,再到其他角色上,你的坚持通常得不到推进,反而会阻拦项目的进程。这又和时间短产生了相互作用,所以我们通常的做法是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优方案但项目组不同意,所以我们写一个记录,防止出现问题后被甩锅。所以我要快速产出平衡的方案,而不是产出能解决且更有好的方案。

19世纪80年代,瑞士军队希望为士兵配备一种可折叠的便携工具,能帮助他们打开罐头和维护步枪。

当时没有一家瑞士公司拥有生产这种刀具的能力。因此,最初还是购买的德国刀具

卡尔·埃尔森纳得知该消息后,便想要在瑞士本土生产该刀具,试图与德国产品竞争。结果是不幸,他却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因为德国刀具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刀具。

在卡尔濒临破产之际,他于1896年开发了一款改良版刀具,供军官使用。刀具使用特殊的弹簧机构安装在刀柄两侧,这样他就可以使用同一根弹簧将工具固定到位。

这款新刀于1897年获得专利,带有第二个较小的切割刀片、开瓶器和木纤维手柄,名为Schweizer Offiziers- und Sportmesser(“瑞士军官和运动刀”)。瑞士军刀由此诞生。虽然瑞士军方没有订购这把刀,但它成功地在国际上销售,使卡尔的公司恢复了繁荣。

瑞士军刀追求“设计为功能服务”(design follows function)原则,每一项工具都根据实际需求组合,避免冗余。

瑞士军刀是一个好产品也是一个差产品,好在是因为它针对军刀在多种复杂环境下能够调用最大数量的工具解决问题,坏在它继承的工具大多都没有考虑是否更好用,它的每一个工具都只是能用而已,谈不上好的体验。

所以,你看,瑞士军刀也是一个取舍出来的产品,才能令人记住。而令人记住的是瑞士军刀的集成性,而不是好用。

其三,决策权的缺失让设计师沦为方案的执行者。即使意识到方案的不完善,也缺乏足够的发言权去坚持优化。相比之下,在魅族时,设计师的意见更受重视,创新成为团队共识,而在这里,平衡成为主旋律,个人的坚持被不断稀释。

正是这三重压力,让我逐步丧失了“说不”的勇气和能力。


如何恢复这个能力?哲学思考框架:第一性原理

首先我并没有刻意去恢复这个能力,而是在跟产品交流的时候自然的说出了“不”,之后,我思考我回想我做了啥。

一:我对于这个需求做了充分的思考和理解。回归用户的本质场景,使用第一性原理去思考,从而发现用户的真实目的,而不是一味儿的去套 AI。

说明:虽然这并不是我主推的,但是我并没有做过多的拦截,也算事有责任

二:查看数据和用户反馈,观察用户的行为和需求。

三:充分的竞品分析,直接竞品和相似竞品都仔细研究了一遍。

四:输出方案的洞察和目标。

以上这四个步骤令我做任何行为都更有底气,更清楚我在做什么,所以我能够坚持。

这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第一个点“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s)强调: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不可分割的根本前提或基础,思考问题时应绕过二手经验、传统认知,直接从这些最本质的 “元问题” 出发,重新构建逻辑链条。

简单来说,就是不被 “别人都这么做”“过去一直这么做” 等惯性思维束缚,而是追问 “这件事的本质是什么?”“它最基础的构成是什么?”,再基于这些本质重新推导解决方案。

这一概念的源头可追溯至古希腊哲学

亚里士多德是最早提出 “第一性原理” 的哲学家。他在《形而上学》中定义:“第一性原理是一个最基本的命题或假设,不能被省略或删除,也不能被违反。” 他认为,任何知识体系都应建立在不可置疑的 “第一原理” 之上,如同几何中的公理(如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这一概念后来被引入科学领域,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底层逻辑 —— 科学家们通过寻找 “最基础的规律”(如牛顿力学三定律、量子力学基本方程),构建整个学科体系。

特斯拉的车虽然一直被人说毛坯,但是从没有人说特斯拉不好开,质量不好,因为创始人马斯克认为车的本质是解决从A点到B点的工具,其他的东西都是无关紧要的。所以从马斯克不断发展自动驾驶、砍掉换挡把手、做Robotaxi我们就可以看到,马斯克一直践行这个理念。

马斯克是当代将第一性原理 “大众化” 的代表人物,他多次在公开演讲中强调这一思维的重要性:

“我相信有一种很好的思考框架,就是第一性原理。把事情缩减至其根本实质,并从那里开始推理。”

所以,一旦找到事情的“第一性原理”之后,无论别人说什么,你只要能分辨是否偏离了“第一性原理”你就明白要坚持什么,另外你也知道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是什么,你要坚持什么,你可以放弃什么。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找回“说不”的能力

每个人都可能在职场中被环境磨平棱角,但唯有不断回归本质、坚持自我,才能在纷繁复杂中守住内心的底线。第一性原理不只是工作的方法论,更是面对困境时的自我指引。

愿我们都能在不断的否定与坚持中,找回属于自己的“说不”的能力。

© 与有意思的人,做有意义的事儿.

Design by

LIGO

© 与有意思的人,做有意义的事儿.

Design by

LIGO

© 与有意思的人,做有意义的事儿.

Design by

LIGO